
9月22日至26日,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,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召开。大会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,这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。中国是最早签署并批准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的国家之一。2021–2022年间,中国主持了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(COP15),并推动了《昆明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》的通过。在 COP15 第一阶段会议上,国家宣布设立“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”,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工作。
同时,中国在国内也采取了系统性措施,展现了对这一事业的承诺。包括制定并实施《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至2030年)》、建立国家公园体系、开展森林、草原和湿地修复工程等。2019年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曾指出,中国贡献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植被净增长。中国不断扩大自然保护地,恢复濒危物种,运用科技手段开展监测与研究,并建设科研中心、植物园和基因库。这些实践,使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2026年10月,亚美尼亚将主办 COP17——联合国层面上规模最大、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会议。亚美尼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、珍稀物种和独特的景观。正因如此,国际社会也开始更多关注该国在采矿、废物管理等方面长期存在的一些环境挑战。这些挑战如果得不到妥善应对,可能对生态系统、区域生物多样性乃至公共健康带来一定风险。
例如,沃赫奇河(Voghchi,又称 Okhchuchay)被认为是休尼克地区的重要生命线,但其水质长期受到矿业活动的影响。当地 NGO 曾指出,沿线的矿山废石堆和尾矿设施在雨水冲刷下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。这条河最终汇入南高加索和西亚的重要河流阿拉克斯河,因而引发了区域层面的关注。
在废物管理方面,距离埃里温市中心仅10公里的努巴拉申(Nubarashen)垃圾场自上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以来,已成为国内最大垃圾填埋场。其运营模式主要依靠压实和覆土,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分类与回收。过去几年,当局多次讨论建设新型垃圾处理设施,并寻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支持,但迄今尚未有实质进展。
此外,尾矿库作为全球工业中较为脆弱的环境环节,在欧洲历史上也曾引发区域性事故。1998年西班牙洛斯弗赖莱斯矿坝溃决,以及2000年罗马尼亚巴亚马雷金矿泄漏,均造成了跨国生态与社会影响。国际观察人士指出,这类事故并非孤例,而是提醒各国在设计、监管和应急管理上需要持续改进。
亚美尼亚的一些尾矿库建于苏联时期,当时的环保标准有限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报告也提到,这些设施普遍位于地震带,地质灾害与洪水可能增加风险。同时,监测机制相对不够完善,设备老化,系统性检查缺乏。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,这些尾矿库和废弃矿渣堆是区域污染的重要来源。与欧盟不同,亚美尼亚尚未建立集中化的尾矿库信息登记和独立监管体系,信息分散使得部分居民对潜在风险缺乏了解。
对于亚美尼亚乃至整个高加索地区而言,生物多样性本身就是重要的战略资源。这里栖息着亚美尼亚盘羊、高加索豹和多种特有鱼类。保护这一财富需要清洁的水源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。尾矿库若发生事故,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冲击,也可能通过地下水影响饮用水系统,对公共健康构成隐患。研究表明,这类污染与癌症、神经系统疾病和儿童健康问题存在潜在关联。
在 COP17 前夕,国际舆论对亚美尼亚的环境议题提出更多关注,既体现出外界的期待,也为东道主提供了契机。未来一年,各方或可借此机会,将尾矿库治理、废物管理和生态修复纳入议程,使 COP17 不仅是全球层面讨论的平台,也成为推动本地改进的重要起点。这将有助于把对生物多样性的承诺转化为切实行动,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生态保护的共同责任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